【守株待兔本文选自韩非子五什么】一、
成语“守株待兔”出自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家韩非的著作《韩非子》。这个成语故事通过一个农夫偶然捡到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便不再耕作,整天守在树旁等待下一只兔子的故事,讽刺了那些不劳而获、幻想侥幸成功的人。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的哲学与政治思想著作,内容涵盖法律、权术、君主统治等多个方面,强调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等理念。该书共二十卷,分为多个篇章,其中“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篇。
“五蠹”指的是社会中的五种危害国家利益的群体,分别是:学者(儒生)、言谈者(纵横家)、工商业者、逃兵和盗贼。韩非认为这些人群对国家有害,应加以抑制。虽然“守株待兔”并非直接讲述这五类人,但其寓意与《五蠹》篇的思想一致,即反对不切实际的幻想,提倡务实进取。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守株待兔 |
出处 | 《韩非子·五蠹》 |
作者 | 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 |
故事寓意 | 讽刺不劳而获、幻想侥幸成功的行为 |
“五蠹”含义 | 学者、言谈者、工商业者、逃兵、盗贼 |
《韩非子》特点 | 强调法治、权术、君主集权 |
故事背景 | 农夫因偶然得到兔子,放弃劳动,寄望于再次获得 |
现代启示 | 勤奋努力才是成功的根本,不应依赖运气 |
三、结语
“守株待兔”不仅是古代寓言,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提醒。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脚踏实地,积极进取,而不是寄托于不切实际的幻想。韩非通过这一故事,传达了法家思想中重视实践与制度建设的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