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尊处优的国语辞典是什么】“养尊处优”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生活优渥、地位高,但缺乏实际锻炼和责任感。在《国语辞典》中,“养尊处优”有明确的解释和用法。以下是对这一成语的总结与表格形式的详细说明。
一、
“养尊处优”出自古代文献,原意是指生活在尊贵的地位上,享受优厚的待遇,但往往缺乏进取心和责任感。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依赖家庭或社会资源,而不思进取的人。它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强调的是安逸生活对个人成长的负面影响。
在《国语辞典》中,该词被归类为贬义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某些人因环境优越而缺乏奋斗精神的现象。其结构为联合式,由“养尊”与“处优”组成,分别指维持尊贵身份和处于优越条件之中。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养尊处优 |
拼音 | yǎng zūn chǔ yōu |
注音 | ㄧㄤˇ ㄗㄨㄣ ㄔㄨˇ ㄧㄡ |
释义 | 生活在尊贵的地位上,享受优厚的待遇,但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
类型 | 贬义成语 |
结构 | 联合式 |
出处 | 古代文献(如《左传》等) |
近义词 | 奢侈浪费、坐享其成、安于现状 |
反义词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他人或自我反省,强调安逸生活的消极影响 |
示例 | 他从小养尊处优,长大后缺乏独立能力。 |
三、结语
“养尊处优”不仅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描述,更是一种对人性惰性的警示。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条件日益改善,但“养尊处优”的思想仍需警惕。保持奋斗精神和责任感,才是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