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妻鬻子词语解释】“质妻鬻子”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因贫困、战乱或债务等原因,被迫将妻子和子女典当或出卖的悲惨境遇。该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底层民众生活的艰难与无奈,具有较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一、词语解释总结
词语 | 含义 | 出处/来源 | 使用场景 | 情感色彩 |
质妻 | 将妻子抵押给他人以换取钱财或生存资源 | 古代文献常见于《史记》《汉书》等 | 描述因贫而卖妻的情况 | 悲哀、无奈 |
鬻子 | 出卖子女 | 《后汉书》《晋书》等 | 表达因生活所迫不得不舍弃骨肉 | 悲痛、心酸 |
质妻鬻子 | 综合表达将妻子和子女都典当或出卖的情景 | 多见于古文诗词及历史记载 | 描述家庭破碎、生活困苦 | 感叹、同情 |
二、词语来源与背景
“质妻鬻子”最早出现在汉代至魏晋时期的文献中,如《后汉书·王符传》中提到:“民多失业,家无儋石之储,遂至质妻鬻子,以求衣食。”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因经济困难,人们不得不做出极端的选择。
这一现象在战乱频繁、赋税沉重的年代尤为普遍。尤其是在灾荒、战乱或官府苛政之下,普通百姓往往无力维持家庭生计,只能通过出卖妻儿来换取基本的生存条件。
三、现代意义与使用
虽然“质妻鬻子”已不再常见于现代汉语,但它仍被用作文学作品或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词汇,用来反映古代社会的苦难与人性挣扎。在当代语境中,它更多地作为对历史的反思与警示,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四、结语
“质妻鬻子”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现实的描写,也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它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那些仍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