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始作俑者造句】在日常语言中,“始作俑者”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常用来指那些首先发起某种不良行为或引发问题的人。虽然这个成语源自古代,但在现代汉语中仍被广泛使用,尤其在批评或讽刺某些人时。
为了更好地理解“始作俑者”的含义和用法,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及例句整理:
一、成语总结
词语 | 始作俑者 |
拼音 | shǐ zuò yǒng zhě |
含义 | 比喻首先做坏事或引发不良后果的人。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作俑者,其无后乎!”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指责,语气较重,带贬义。 |
近义词 | 首恶、祸首、罪魁 |
反义词 | 旁观者、受害者、追随者 |
二、常见造句示例
例句 | 解释 |
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竟然是他,真是让人意想不到。 | 表达对某人引发问题的惊讶与不满。 |
不要总把责任推给别人,真正的问题始作俑者是你自己。 | 批评对方是问题的根源。 |
虽然他是始作俑者,但后来他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 表达对始作俑者的复杂情感。 |
在这次事件中,公司高层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 强调问题的源头在高层。 |
他一直试图掩盖自己是始作俑者的事实。 | 描述某人试图逃避责任的行为。 |
三、使用建议
- 语气要恰当:由于“始作俑者”具有强烈的批评意味,使用时需根据场合和对象调整语气,避免冒犯他人。
- 语境明确:确保句子语境清晰,让读者能准确理解“始作俑者”所指的对象。
- 搭配得当:可与“责任”、“问题”、“风波”等词搭配,增强表达效果。
通过以上总结和例句,可以看出“始作俑者”不仅是一个有历史渊源的成语,更是一种在现代语境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的表达方式。合理运用这一词语,有助于更精准地传达批评或反思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