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GF75Thin电竞笔电开箱10代i7六核RTX3060入门款抢攻性价

导读 随着首波旗舰电竞笔电 GE、GS 的更新,接着则由主流、入门款式的 GF 系列接力,锁定在 4 万初的入门价位代,MSI GF75 Thin 10UE


随着首波旗舰电竞笔电 GE、GS 的更新,接着则由主流、入门款式的 GF 系列接力,锁定在 4 万初的入门价位代,MSI GF75 Thin 10UEK 可有着 10 代 Intel Core i7 六核心处理器,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笔电 GPU,除了给予玩家 1080p AAA、光追游戏效能外,更可作为日常工作、求学所用的笔电,这台是否超值、划算就一边测试一边说明。

GF75 Thin 10UEK 规格
系统:Windows 10 Home 20H2
处理器:Intel Core i7-10750H 6C12T 2.6-5.0GHz 35-45W
晶片组:Intel HM470
记忆体:DDR4-3200 8GB*2
绘图晶片:独显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6GB GDDR6 Max-Q、内显 Intel UHD Graphics
显示器:17.3\" FHD (1920x1080) 144Hz IPS
储存系统:1 x M.2 SSD NVMe 1TB SSD、1 x 2.5” SATA
I/O 连接埠:1 x USB 3.2 Gen1 Type-C、3 x USB 3.2 Gen1、1 x RJ45、1 x HDMI(4K60Hz)、1 x 3.5mm 耳机 / 麦克风
网路:1GbE LAN、802.11 ax Wi-Fi 6 + Bluetooth v5.1
摄影机:HD 720p30fps
电池:51Whr Battery
变压器:180W
尺寸:397 x 260 x 22~23.1 mm
重量:2.3 kg


MSI GF75 Thin 电竞笔电开箱 / 低调洗鍊的调调

开始前要老实说,型号中的「Thin」跟笔电的薄或瘦都没关係,至于这命名的用意应该只有 MSI PM 才知道。MSI 目前薄型电竞笔电为 GS 与 Stealth 两系列,而「GF75 Thin」为 18 吋的机身、厚度 22~23.1mm、重量 2.3 kg 的情况下,这真的称不上 Thin。

不过 MSI GF75 Thin 笔电表面(A 件)与键盘面(C 件),採用金属材质打造并以髮丝纹表面处理,搭配着低调洗鍊的线条,以及红色龙盾的点缀;外观不像 GE 那么抢眼,但也相当耐看的款式。


↑ 低调耐看的金属髮丝纹面板。


↑ MSI 龙魂 Logo。


GF75 Thin 10UEK 台湾开在 NT$ 40,900 元的入门价格,但论规格这其实开的不错,首先第 10 代 Intel Core i7-10750H,为 6 核心 12 执行绪行动处理器,预设2.6-5.0GHz 时脉与 35-45W 可变 TDP;以及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6GB GDDR6 独立 GPU。

萤幕则是 17.3” FHD 1080p IPS 面板,以这规格来看满足 1080p 游戏效能需求应不成问题;针对工作、学生使用,除了主系统安装在M.2 SSD NVMe 1TB SSD 之外,还保留 1 个 2.5” SATA 的扩充空间,让用户可自行增加 2.5” HDD 或 SSD 资料碟。

当然系统记忆体也升级到 DDR4 3200MHz 8GB*2 双通道配置;只可惜笔电 I/O 最高仅 USB 3.2 Gen1 规格,若能给到 1 个 USB 3.2 Gen2 Type C 就更好;至于网路则是 1GbE LAN 与 Wi-Fi 6 配置;採用 51Whr 电池与 180W 变压器。


↑ 赠送的 17 吋笔电后背包。


↑ 配件中则包含说明文件、电竞滑鼠、变压器与 2.5” HDD/SSD 固定架。


↑ 洞洞 RGB 电竞滑鼠。


↑ 输出 20V, 9A, 180W 变压器。


窄边框 17.3”、FHD 1080p 解析度、144Hz 更新率、IPS 面板

接近 18 吋机身的 GF75 Thin,採用窄边框 17.3” FHD 1920 x 1080p 解析度、144Hz 的 IPS 面板,这样比例让萤幕有着舒适的大视觉,而 1080p、144Hz 的规格,也可满足入门游戏玩家与一般文书、工作等用途;但相对的萤幕反应速度上,有稍微拖影、残影的状况,毕竟笔电萤幕很难有着较高的 MPRT 规格。


↑ 17.3 吋大画面与三边窄边框。


↑ 萤幕色彩还不错,但反应速度稍有残影。


↑ 萤幕色彩。


↑ 1920 x 1080 144Hz。


比较特别的是尺寸较大的笔电机种,鲜少利用萤幕件的轴承来撑起笔电底部(D 件)空间,GF75 Thin 掀开萤幕后会稍微抬起笔电后方约 5mm 的高度,但相对的是萤幕开启角度需要大于 90° 才有效,否则笔电的散热出风孔会直接吹着萤幕。


↑ 笔电萤幕掀起后,会稍微垫高 5mm 的底部高度。


↑ 这设计使得笔电出风孔位于萤幕下方,因此使用时建议萤幕要开超过 90° 的角度。


全尺寸键盘与笔电 I/O 配置

虽说 GF75 Thin 一样有着绚烂的 RGB 背光以及不错的按压手感,而在 18 吋机身下有着全尺寸键盘配置,并将键盘稍微下挪但也让笔电触控板贴近边缘。

键盘的灯效控制一样由 SteelSeries Engine 3 进行设定,预设上有多种灯效可直接切换,也可进行全键自定义的 RGB 灯光设定。


↑ 全尺寸与 RGB 灯效键盘。


↑ SteelSeries Engine 3。


↑ 键盘 RGB 自订。


笔电 I/O 配置上,右侧有着 RJ-45、USB 3.2 Gen 1 Type C 与 Type A 和 3.5mm 耳机与麦克风;左侧则是 DC In、HDMI、2 个 USB 3.2 Gen 1 Type A 连接埠。

这台 I/O 唯一可惜的就是没给到 USB 3.2 Gen 2 这规格,倘若要使用外接 USB SSD 时,最高只有 5Gbps 的 USB 3.2 Gen 1 介面可用,就这点来看实在有点可惜。


↑ 笔电右侧 I/O。


↑ 笔电左侧 I/O。


Cooler Boost 5 散热与 2.5” 扩充空间

笔电採用 Cooler Boost 5 散热设计,以 7 根热导管、双风扇与 4 组散热鳍片,替 CPU 与 GPU 进行散热;实际测试下,这散热配置能有着不错的压制力,游戏时笔电也可保持相当安静的状态。


↑ 笔电笔电则是雾面 + 髮丝纹与散热开孔等线条搭配。


↑ 笔电内部配置。


CPU 散热主要以 2 根热导管连接至右侧散热风扇与鳍片,而供电模组则与 GPU 共用同一根热导管。

GPU 散热则有着 3 根热导管,2 根自用、1 根与 CPU 散热模组共用,此外 GPU 的记忆体与供电模组各有 1 根热导管。


↑ CPU 散热。


↑ GPU 散热。


记忆体则是两根 DDR4 SODIMM,使用 SAMSUNG DDR4 3200MHz 8GB *2,但是笔电预设记忆体时脉为 DDR4 2933MHz。


↑ DDR4 SODIMM 记忆体。


笔电使用 SAMSUNG PM991 NVMe 1TB SSD 作为系统碟,并留有 2.5” HDD / SSD 扩充空间;安装时只要将配件的支架先安装于 HDD/SSD 背面,接着直接插上 SATA 插槽后就可以锁上固定。


↑ SAMSUNG PM991 NVMe 1TB SSD 系统碟。


↑ 2.5” SSD/HDD 扩充储存。


Dragon Center 监控与效能模式控制

笔电的设定模式控制与监控功能,同样交给「Dragon Center」软体来操作,软体提供基本的监控功能,可即时检视 CPU、GPU、RAM、SSD 的使用率,以及装置资讯、风扇转速等。


↑ 监控资讯。


User Scenario 设定页面中,则提供:Extreme Performance、Balanced、Silent、Super Battery 与 User 等使用模式。

Extreme Performance 提供额外 GPU 时脉 +200MHz 的设定,而预设是 Balanced 模式,在 User 模式中则可选择效能等级 Turbo / High / Medium / Low 与风扇等级自动 / 进阶 / Cooler Boost 等。


↑ 笔电模式切换。


↑ 自订模式。


Dragon Center 也提供笔电基本的 Win Key 锁、切换 Win / Fn Key,以及 WebCam 开关与萤幕準心等功能;并有着 Gaming Mode 加速,侦测到游戏开启后会自动整理系统进行加速功能,也可在游戏执行时关闭笔电触控板功能。


↑ 笔电功能设定。


↑ Gaming Mode 加速。


Dragon Center 也提供系统资讯与 Live Update 功能,而针对电池也可调整充电规则。


↑ 系统资讯与 Live Update。


↑ 电池模式调整。


MSI GF75 Thin 创作 PR、LR 与 PS 效能测试

GF75 Thin 的定位、特色、规格与外观介绍的差不多,以下测试时笔电设定为:Dragon Center Extreme Performance、Windows 电池最佳效能。

CPU-Z 检视 Intel Core i7-10750H 处理器资讯,同为第 10 代、代号 Comet Lake、14nm 製程 6 核心 12 执行绪的行动处理器,CPU 时脉在 2.6 / 4.8GHz,而 CPU 可变热功耗为 35-45W TDP;记忆体为双通道 DDR4-2933 8GB*2。


↑ CPU-Z。


GPU-Z 检视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笔电 GPU,有着3840 CUDA 核心、6GB GDDR6 记忆体、GPU 1050 / 1402 MHz,测试时驱动版本为 NVIDIA 461.40;搭配的 CPU 内显则是 Intel UHD Graphics。


↑ GPU-Z。


针对 Adobe Premiere Pro 2020 的转档输出测试,这边使用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测试工具,测试情境为使用 2160p 30/60 FPS 的影片,分别输出为 H.264 - YouTube 1080p Full HD 与 HEVC (H.265) - 4K UHD 格式,并且比较单纯 CPU 输出与加入 GPU 加速的输出效能。

由于 GF75 Thin 的 CPU 仅 6 核心,这效能似乎也没採用 UHD 加速下,输出测试的第一组的时间都相当长,至于第二组测试使用 GPU 加速后,输出 H.264 仅 38.9 秒、H.265 则需要 82.4 秒的时间。

倘若需要 GF75 Thin 处理影片转档,则建议开启 GPU 加速来获得更好的体验。


↑ UL Procyon Video Editing Benchmark。


Adobe Photoshop 与 Lightroom Classic 则透过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测试工具;测试的两个工作情境,Image Retouching test 为使用 Photoshop 进行照片的边修,并记录每个步骤的时间,而 Batch Processing test 则是批次使用 Lightroom 进行大量照片的调整与输出。

整体时间来看并不会太慢,只不过在储存与输出时效能相对较慢,作为基本的照片边修工作不成问题,但大量照片输出是偏重 CPU 的工作,倘若要再提升速度则要等 11 代 Core H 的 8 核心笔电处理器了。


↑ UL Procyon Photo Editing Benchmark。


Blender 是跨平台、开放源码的 3D 创作工具,支援着 CPU 与 GPU 的渲染加速功能,以及各种 3D 作业:Modeling、Rigging、Animation、Simulation、Rendering、Compositing 与 Motion Tracking 等。

通过 Blender Benchmark 2.9 测试,Blender 的各式渲染 bmw27、classrom、koro 场景等,GF75 Thin 藉由 RTX 3060 笔电 GPU 加速,虽说不到快但也可在笔电上完成这些渲染工作。


↑ Blender Benchmark。


V-Ray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开发,V-Ray 是基于物理法则所设计的光线渲染软体,但在 v5 版本后,GPU 仅针对 CUDA、RTX 撰写渲染程式码,因此也变成 NVIDIA 专属的测试工具。

GF75 Thin RTX 3060 笔电 GPU,在 V-Ray GPU RTX 有着 923 vrays 的性能,而在 CUDA 模式下则有着 809 vpaths 的效能,提供给各位参考。


↑ V-Ray GPU CUDA。


↑ V-Ray GPU RTX。


MSI GF75 Thin 电脑效能跑分测试

CINEBENCH R20 与 R23,由 MAXON 基于 Cinema 4D 所开发,可用来评估电脑处理器的 3D 渲染性能,这也是目前可快速评比 CPU 多核心运算性能的可靠测试软体。

i7-10750H 在 CINEBENCH R20 有着 CPU 2679 pts、单核 470 pts 的性能,而在 R23 版本则有着 CPU 7003 pts、单核 1225 pts。


↑ CINEBENCH R20 与 R23。


AIDA64 记忆体测试,可见 GS66 Stealth 採用 2 根 SO-DIMM 记忆体,採双通道 DDR4-2933 8GB*2,记忆体读写 36013 MB/s、39641 MB/s,而记忆体延迟 62.9ns。


↑ AIDA64 记忆体。


电脑整体性能先以 PCMark 10 进行测试,可分别针对 Essentials 基本电脑工作,如 App 启动速度、视讯会议、网页浏览性能进行评分,而 Productivity 生产力测试,则以试算表与文书工作为测试项目,至于 Digital Content Creation 影像内容创作上,则是以相片 / 影片编辑、渲染与可视化进行测。

GF75 Thin 可有着 5558 分的成绩,这效能无疑能满足文书工作、上网等电脑使用需求,而在数位内容创作上则比自家 8 核产品稍弱;测试时 CPU 时脉运行最高约在 4.7GHz 左右。


↑ PCMark 10。


PCMark 10 Application 测试,则是以 Office Word、Excel、PowerPoint 与 Edge 等实际软体进行电脑生产力效能测试。

GF75 Thin 达到 11153 分的成绩,各项程式开启、运行都可在 1 秒左右完成,肯定能做为文书工作之用。


↑ PCMark 10 Application。


3DMark 测试,可衡量笔电对于 AAA 游戏的性能表现,最主流的 1080p 解析度 Fire Strike 测试,GF75 Thin 获得 10,056 分,而 1440p 的 Extreme 则有 5,093 分,更高 4K 2160p 解析度的 Ultra 测试则获得 2,699 分。

可见 RTX 3060 主要是满足 1080p 游戏效能,而 2K、4K 则相对比较困难。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3DMark Time Spy 则是採用 DirectX 12 API 所设计的测试情境,同样是锁定在 AAA 游戏等级。在 1440p 的 Time Spy 测试上,GF75 Thin 获得 4,040 分,而 Extreme 则获得 1,850 分。


↑ 3DMark Time Spy。


↑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针对光线追蹤 Port Royal 与 DLSS 2.0 等技术,在 3DMark NVIDIA DLSS feature test,未开启 DLSS 时执行 Port Royal 测试效能则在 20.02 FPS 左右,而在通过 DLSS 2.0 加速 Performance 设定下可达到 49.2 FPS。

而 Port Royal 主要是模拟一般游戏的传统渲染中加入光线追蹤的情境,新的 DirectX Ray Tracing测试则是针对 DXR 光线追蹤的实际效能测试。


↑ Port Royal + DLSS 2.0。


↑ DirectX Ray Tracing。


MSI GF75 Thin: 12 款游戏效能测试

12 款游戏平均效能,则以 1080p 解析度、游戏最高特效设定进行测试;从入门的《F1 2020》赛车游戏、《绝地求生》、大学姐《仁王 2》、《古墓奇兵:暗影》、连结游戏《死亡搁浅》、《战争机器 5》、《全境封锁 2》、《地平线:期待黎明》,以及吃重效能的《边缘禁地 3》、《刺客教条:维京纪元》、《碧血狂杀 2》与《看门狗:自由军团》等。

1080p 解析度下 GF75 Thin 在游玩《F1 2020》、《绝地求生》与《仁王 2》游戏,都可达到平均 110 FPS 以上的性能,对于赛车、竞技或 ARPG 的游戏类型,这台算是不错的入门点。

而《全境封锁 2》、《死亡搁浅》、《地平线:期待黎明》与《战争机器 5》,这几款相对有着 AAA 大作的资格,对于硬体效能忧化的不错,因此也可达到平均 70 FPS 以上的效能。

只不过面对吃资源的《边缘禁地 3》、《刺客教条:维京纪元》、《碧血狂杀 2》与《看门狗:自由军团》等游戏,相对就在及格边缘的平均 55 FPS+;这意味着 GF75 Thin 面对吃资源的 AAA 大作时,还是要稍微降低特效(降至中或高)才能达到稳定的顺畅度。


↑ 12 款游戏平均效能。


MSI GF75 Thin: 6 款光追 DLSS 游戏测试

6 款 RTX 游戏测试,则以《电驭叛客 2077》、《看门狗:自由军团》、《控制》、《战慄深隧:流亡》、《决胜时刻:黑色行动冷战》与《要塞英雄》都有着光线追蹤的技术与 DLSS 加速,测试也是以 1080p 解析度,特效最高设定下开启光追与 DLSS 功能。

GF75 Thin 稍微可惜,在使用 RTX 3060 笔电 GPU 下,《电驭叛客 2077》平均 47.4 FPS、《看门狗:自由军团》平均 59 FPS、《控制》平均 58.4 FPS 之下,想要顺玩 DXR AAA 游戏,势必要降低特效至中才行,至于比较不吃资源的《决胜时刻:黑色行动冷战》与《要塞英雄》则都有着不错的顺畅效能。


↑ 6 款 RTX 游戏测试。


MSI GF75 Thin 温度与噪音测试

温度测试,同样设定为 Extreme Performance 模式下分别测量待机、AIDA64(CPU)与模拟游戏的Time Spy Stress test(GPU)压力测试,以及《电驭叛客 2077》和《碧血狂杀 2》游戏后的温度表现。

GF75 Thin 待机时 CPU、GPU 温度在 44°C、45°C,而在 AIDA64 CPU 压力测试 10 分钟,CPU 温度来到平均 94°C 左右、GPU 也连带提升到 49°C,可见 CPU 散热只能说压在刚刚好,稍微接近降频的临界点。

模拟游戏的 Time Spy Ultra Stress test 测试下 CPU 76°C、GPU 80°C 的温度,至于《碧血狂杀 2》游戏时 CPU 81°C、GPU 83°C,而在光追游戏的测试《电驭叛客 2077》游玩时 CPU 84°C、GPU 86°C。

GF75 Thin 对于 GPU 散热算是 OK,相对 CPU 温度稍高,但游戏测试时笔电发出的风扇噪音相当低,这点倒是相当不错,游戏时风扇噪音约在 45-50dBA 以下,这样的噪音与温度对比后算是不错的表现。


↑ 温度测试。


《电驭叛客 2077》游戏时笔电键盘面 C 件,最高温则在上方约在 44°C,不过这时主要出风孔则会到 50-55°C,出风孔的这温度相对高,因此使用时笔电萤幕要开超过 90° 会比较好。


↑ 笔电键盘面温度。


MSI GF75 Thin 续行力测试

笔电续行测试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的 Modem Office 情境,Modem Office 测试包含:输入、网页浏览、视讯会议等,并在中间加入闲置时间,用来模拟一般使用笔电时的工作情境;测试时,笔电设定:Dragon Center 平衡、Windows 更好的电池、50% 萤幕亮度、键盘背光关闭、开启 Wi-Fi 与蓝牙。

GF75 Thin 在 Modem Office 测试有着 3 小时 57 分的续行力,这续航算是勉强及格,但考量到这台的价位、性价后,这续航表现只能说可接受,出门工作、上课使用还是记得要携带变压器。


↑ PCMark 10 Battery Profile Modem Office。


总结

MSI GF75 Thin 10UEK 有着低调耐看的髮丝纹、金属面外观,18 吋的大机身有着 17.3 吋 FHD 窄边框的大萤幕,搭配着 i7-10750H 6C12T 与 RTX 3060 Max-Q 笔电 GPU,给予玩家不错的 1080p 游戏体验,但若是 AAA 大作或者 DXR 光追游戏,则要根据光追量来降低游戏设定,一样可获得不错的游戏体验。


↑ 仁王 2 网美风。


说穿了,GF75 Thin 满足入门、竞技类电竞游戏与一般 AAA 游戏绰绰有余,但若是吃资源 AAA 或光追大作就只能降低特效了;除此之外,笔电效能也可满足上网、文书工作,编辑影片则有 GPU 加速,影像编辑则靠着 CPU 也可有不错的效能。


↑ 仁王 2 厌世。

这台唯一可惜就是没有提供 USB 3.2 Gen 2 10Gbps 的外接介面,除此之外 4 个 USB 3.2 Gen 1、RJ-45 1GbE LAN + Wi-Fi 6 与 HDMI 输出,以及 1 个 NVMe SSD M.2 系统碟与额外 2.5” SATA SSD / HDD 扩充空间,作为工作、上学用机也不成问题。

再加上 GF75 Thin 10UEK 台湾建议售价 NT$ 40,900 元的价格(MSI Store),算算这规格与效能后,这台作为入门真的是一台不错的机子。

来源: MSI GF75 Thin 电竞笔电开箱 10 代 i7 六核 RTX 3060 入门款抢攻性价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