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这首诗的意思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全诗如下: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惬意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通过“草铺”和“横野”两个词,生动地展现出一片广阔的草地,仿佛无边无际,延伸到遥远的地方。这不仅描绘了自然环境的辽阔与美丽,也暗示了牧童生活的自由自在。

接着,“笛弄晚风三四声”一句,将牧童悠扬的笛声融入到傍晚的微风之中。这里的“弄”字用得极为传神,仿佛牧童在与晚风嬉戏,吹奏出几声清脆的笛音。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还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一天辛勤放牧后的满足感。经过一天的劳作,牧童回到家中享用晚餐,此时已是黄昏时分。这一句看似平淡,却透露出牧童简单而充实的生活状态。

最后一句“不脱蓑衣卧月明”,则展现了牧童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态度。他吃完饭后,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换上干净的衣服,而是依旧穿着蓑衣,在明亮的月光下安然入睡。这种行为既表现了牧童质朴的生活习惯,又体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牧童一天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恬静美好,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共鸣,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享受自然的美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