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40年前推出了驾驶员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张紧器

导读1980年12月,W126奔驰S级轿车上市,配备了安全带张紧器和驾驶员安全气囊,这是该时代的革命性技术。该创新技术于1980年12月面世,当时,驾

1980年12月,W126奔驰S级轿车上市,配备了安全带张紧器和驾驶员安全气囊,这是该时代的革命性技术。该创新技术于1980年12月面世,当时,驾驶员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张紧器是梅赛德斯-奔驰在安全性方面的最新,最先进的创新技术。40年前的1980年,有限数量的W126 S-Class轿车是首批采用这项新技术的汽车,并且是该品牌一系列杰出创新中被动车辆安全性的又一个里程碑。

安全气囊是当时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博世共同开发的。1981年1月和2月,超过100辆装有新安全系统的S级汽车从装配线下线。这带来了约束系统的胜利,该约束系统很快被全世界许多汽车制造商所采用。

安全气囊张紧器和安全带张紧器首先于1981年作为W126 S-Class的选装件提供约束系统在1981年2月的阿姆斯特丹国际汽车展上庆祝了其全球首发。仅仅一个月后,梅赛德斯·奔驰在日内瓦车展上向公众展示了驾驶员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张紧器。最初仅将S-Class和SEC Coupes两种系统的组合作为选装件提供。

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张紧器很快于1982年作为所有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的选装件提供。到1992年,驾驶员安全气囊已成为该品牌所有型号的标准装备,随后在1994年又将前排乘客安全气囊作为标准安全装置。

在随后的几年中,许多其他的安全气囊也纷纷效仿,并且这些保护性充气垫安装在车辆的各个位置,早已成为梅赛德斯-奔驰整体安全理念的固有组成部分。

四十年前,梅赛德斯·奔驰在安全带上有了另一项创新。在1980年代末,该品牌为前排乘客推出了驾驶员安全气囊和约束系统,当时被称为“安全带拉紧器”。

早期碰撞测试,显示安全气囊如何帮助缓解碰撞中的冲击但是到了1984年,安全带张紧器已经成为所有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前排座椅的标准装备,因为这种安全功能现在已广为人知。安全带张紧器对与驾驶员安全气囊相同的传感器信号做出反应,该信号也由受控烟火触发:发射推进剂以在几毫秒内收紧座椅的三点式安全带。

这些年来发展持续。从1995年开始,安全带拉紧器与安全带力限制器组合在一起。2002年,工程师通过引入预防性乘员保护系统,在烟火式安全带拉紧器中增加了电子安全带拉紧器。与烟火式安全带张紧器相反,电子系统是可逆的,如果没有发生碰撞,安全带可以再次松开。

安全气囊的基本思想尤其归功于业余爱好发明家沃尔特·林德勒(Walter Linderer)。在1950年代,他设计了所谓的“可折叠状态的可充气容器,在发生危险时会自动充气”。

1951年10月6日,这位慕尼黑出生的发明家为其“在碰撞中保护车辆人员免受伤害的装置”向德国专利局申请了专利。尽管Linderer在他的应用中精确地描述了安全气囊的原理,但是对于传感器以及快速产生气体的传感器的技术要求在当时根本不存在。

首次推出时,安全气囊和安全带张紧器被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传统的压缩空气不适合产生压力,因为它花费了太长时间才能使安全气囊膨胀。当时也没有制造安全气囊所需的弹性且极耐撕裂的材料。几年来一直如此。

“车辆乘员碰撞保护装置”由当时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在1971年十月提起奔驰回到1966年安全气囊的想法,并开始进行有效的气体生成的初始试验于1967年的专利的

后大约250次碰撞测试,超过2500次雪橇测试以及单个零件的数千次试验,梅赛德斯-奔驰安全工程师设法在接下来的15年中将该技术推向了批量生产。

“ SRS气囊”是最初在配备此技术的梅赛德斯·奔驰车型的方向盘上看到的缩写。SRS代表“辅助约束系统”,因为它补充了安全带,后者是主要约束系统。

首批安全带拉紧器使用受控的烟火技术,可在数毫秒内将安全带束紧在乘客的躯干周围这些方向盘中的减震器尺寸很大,因为它们必须容纳较大的织物罩。充气时,第一位驾驶员的安全气囊容积为60至70升。前排乘客安全气囊的开发也是如此。1987年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国际汽车展上展出时,它占据了整个手套箱。

多年来,随着安全气囊组件变得越来越小而又不影响安全性,可以将安全气囊并入除方向盘或手套箱之外的车辆内部其他位置。这就是开发人员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尽管第一个安全气囊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正面碰撞的影响,但还有许多其他潜在的事故场景。

1995年,侧气囊在210型号E级轿车中推出,车窗式气囊在1998年被添加到广泛的保护系统中,头/胸部侧气囊在2001年问世,膝部气囊在2009年以及胸部/骨盆侧气囊,2013年的座垫气囊和非常紧凑的充气式安全带气囊。

于2020年首次亮相的223模型系列S级包括其他新气囊,例如后部气囊,这是今年庆祝其全球首发的事情。在推出首个驾驶员安全气囊40周年之后,这款新的后部安全气囊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充气概念,即管状结构,旨在首次将前部安全气囊同时部署在两个后排外部座椅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