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何投河自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投江自尽是因其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与理想破灭的绝望交织而成。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被秦国攻陷,国家濒临灭亡。而此时,屈原却遭奸佞陷害,被放逐到荒蛮之地。他眼见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内心充满悲愤和痛苦。

屈原一生致力于楚国的振兴,但他的改革主张触犯了贵族利益,屡遭排挤。面对国家的衰败,他满心忧虑却无力回天。在流放途中,他写下《离骚》《天问》等传世之作,用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个人理想的执着追求。然而,当得知楚国灭亡的消息时,屈原彻底绝望了。他认为自己未能挽救国家,愧对先祖与人民,于是怀石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

屈原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理想的坚守,更是对忠诚与责任的诠释。他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划龙舟、吃粽子,正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坚持信念,为正义和理想奋斗到底。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