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是《晏子春秋》中的一则著名故事,讲述了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时,面对楚国君臣的羞辱与挑衅,巧妙应对并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这则故事体现了晏子的智慧、机敏以及对国家利益的忠诚。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当时的强国。楚王因不满齐国的强大,便想借机羞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严。当晏子到达楚国后,楚王故意设下圈套,安排手下将晏子引入一个狭窄的小门,并嘲讽道:“这是为矮人准备的门。”晏子并未生气,而是从容回应:“我听说,进入一个国家时要尊重该国的习俗。如果我从这扇小门进去,是不是意味着贵国认为我们齐国的人都很矮小?”楚王听后哑口无言,只好让人打开正门迎接晏子。
在接下来的宴会上,楚王再次试图刁难晏子,命人押上一名被指控偷窃的齐国人。楚王问:“齐国人难道天生就喜欢偷东西吗?”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橘树生长在淮南就是甜美的橘子,但若移植到淮北,则会变成苦涩的枳。环境的不同导致结果的变化。这位犯人之所以成为盗贼,想必也是因为楚国的风气所致吧!”楚王听后十分尴尬,只得赔礼道歉。
通过这两个情节,《晏子使楚》不仅展示了晏子非凡的外交才能,还揭示了一个道理:面对困境时,智慧比蛮力更重要。同时,它也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提醒人们注重社会风气的建设。这一故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冷静、灵活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