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葳蕤
“灯火葳蕤”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灯火葳蕤”中的“葳蕤”本意是草木繁盛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灯火辉煌、繁多且闪烁的状态。它不仅描绘了夜晚城市或宫殿中灯光璀璨的景象,更寄托了对繁华背后的深沉思考。
灯火照亮夜空,象征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生活的美好追求。然而,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建筑与文化,最终也会归于尘土。正如杜牧所感慨,“秦爱纷奢”,却难逃覆灭的命运。这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都应珍惜资源、尊重自然,避免重蹈覆辙。
今天,当我们再次看到夜幕下万家灯火时,不妨静下心来想想,这些光亮背后承载的意义: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安宁与希望。让我们用心守护这份珍贵的灯火葳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