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自我设限,将自己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那么,“画地为牢”这句话的前一句是什么呢?实际上,这句成语通常单独使用,没有直接的上一句。但是,如果我们从成语的出处和背景来探讨,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经典语句。
在《庄子·外物》中有一段话:“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故曰:‘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如而夫者,一命而吕巨,再命而于车上儛,三命而名益尊。是以君子弗为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过分追求细节和表面的东西,反而会远离大道。君子不会为了追求表面的荣耀而失去原则。这里的“循墙而走”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限制的行为,虽然不是直接对应“画地为牢”,但有类似的意思。
另一处与之相关的是《庄子·人间世》中的“山林与!朝廷与!我安适归乎?赤螭兮青虬兮,吾乘兮白云。览两世兮未始离兮,画地而趋兮,何能相过兮!”这里“画地而趋兮”表达了一种自我束缚的感觉,与“画地为牢”的意境相似。
因此,虽然没有直接的上一句,但从这些经典文献中可以看到,古人对这种自我设限行为的深刻洞察和批判,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由精神的崇尚。